在印度──馬德拉斯的多默山山洞內的祭台

在印度──馬德拉斯的多默山山洞內的祭台

一. 多默在印度?
有關聖多默傳教的事蹟,第一個問題要考慮的就是究竟他是否真的到過現今的印度傳教呢?
一本敘利亞(SYRIAC)早期的書(大約公元二世紀),書名為《宗徒的教義》,就是最早有聖多默去印度傳教的紀錄。以下是有關的章節紀錄:

在宗徒死後,教會由領導者和執行者 (Guides and Rulers)管理。他們負責將宗徒所傳授的一切再傳授給大眾。領導者和執行者死後,他們的接班人和門徒又將他們傳授的一切傳給群眾。他們所傳授的包括宗徒們寫的書信,例如雅各伯在耶路撒冷的信、西滿在羅馬寫的信、若望在厄弗寫的信、瑪爾谷在亞歷山大寫的信、安德肋在弗里吉亞寫的信,路加在馬其頓的信及多默在印度寫的,宗徒寫的信會在各教堂內被宣讀出來……。

印度及其國家週遭邊界的地方,甚至遠到海邊接受聖多默宗徒所祝聖的聖秩鐸職,聖多默是教堂的領導者同時也是執行者……。

從以上的章節,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有提到印度,究竟作者口中「印度及其他國家」是什麼意思呢?是否印度(India)這個名字包括了鄰近的國家?

又或者是印度的內陸被分割為很多省份?雖然我們有以上的問題,但卻不能認為作者所提到的印度不是現今的印度,以下的幾個要點可以解釋這個問題。

第一點:我們現在所知所見的這個印度對以上宗徒的教義那本書的作者應該是不陌生。在很久以前,印度已經跟波斯、巴基斯坦、小亞細亞甚至意大利通商。被亞歷山大帝侵略後,北印度更為希臘人所認識。另外,在發現了季候風之後,南印度在西方國家也頗有知名度。在這個時期,印度跟其他國家有很多商業活動,所買賣的包括柚木、黑檀木、檀香木等等。而紅海航線(The Red Sea Route) 更將印度及亞拉伯、埃及等地聯繫起來。印度的貨船停泊於西方跟印度的海港之間,船上堆滿了一箱箱的黃金、象牙,白銀及寶石。近幾年,陸續在印度的南方(Granganore)港口地方發現了羅馬帝國的錢,,証明了羅馬跟印度的通商活動。

第二點:有一本公元三世紀出的書,是關於聖多默的一生及他的傳教工作,叫做聖多默宗徒大事錄(The Acts of St. Thomas),雖然這本書是作者杜撰的,但是很多學者都傾向於認為書中的歷史背景是真實可信的。例如,當寫到聖多默去印度河谷旅遊時,就提到一些跟當時的歷史統治者很相似的名字,好像印度皇帝Gondophares等等。另外,我們可以不必理會書裡的細節描寫,因為杜撰的作品往往充斥著很多虛構的細節描寫,不過書的大綱概要還是值得參考的。我們可以參考以下的一些摘要:

多默在山洞內雕刻的十字架

多默在山洞內雕刻的十字架

1.「宗徒曾經在耶路撒冷一起討論傳教事宜,他們抽籤決定誰人去那裡傳教,聖多默抽中去印度。」這段摘要,我們要注意的不是抽籤這回事,而是作者提到印度。

2.書中又記載聖多默不願意去印度,「他說:我是一個希伯來人,怎麼能夠教印度人呢 ? 作為耶穌的宗徒,聖多默無理由一知道自己要去那裡傳教就立即拒絕。不過我們關心的不是這些,而是這段文字仗敘述中提到印度人。

3.在聖多默宗徒大事錄中提到印度皇帝 Gondophares,初期人認為這皇帝是虛構的,但在上世紀初,於般爵地方發現了許多錢幣刻有這皇帝的姓名,於是學者按照這些錢幣推斷,皇帝Gondophares是在公元20-55年之間曾統治印度。

第三點:教會教父的證明,教父聖義Ephrem在公元四世紀的時候,寫了很多出名的聖詩,其中很多可以作為聖多默去印度傳教的參考資料。例如其中的一首詩,他這樣寫道:魔鬼這樣說:「我在印度殺了這個宗徒(多默)。」在這些聖詩之中,聖義範很清楚地說出聖多默在印度殉難而死,並且埋葬在那裡,以及他在印度所行的神蹟。

教父聖義範的詩歌被敘利亞依多撒 Edessa 城的教會大量採用,因為詩歌表達的內容都是跟據依多撒城的的歷史傳統,這可能是因為聖多默的遺骸已遷往當地,故此聖多默在印度傳教是有歷史根據的,如果不是這樣,人們也不會讓詩歌加插在信友禱文裡面。另外還有很多教會裡的教父都有提到聖多默去過印度。例如聖人安博羅削主教(Ambrose)在公元四世紀的時候曾經說過:「雖然有些國家被高山所阻擋,但是仍然難不到宗徒們,例如多默去印度,瑪竇去波斯。」聖Gregory of Tours主教,在公元六世紀的時候也這樣說過:「據記載,聖多默宗徒曾經在印度受難……。」

除了教會裡教父的記錄外,在東方教會及西方教會的聖人殉道傳中也可以找到聖多默在印度殉道的記載。例如東方教會聖人殉道傳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在七月三日,聖多默宗徒的遺體由印度傳送去敘利亞的依多撒城。」在羅馬聖人殉道傳中有兩處提到聖多默的殉難日期:
1. 於十二月廿一日,聖多默宗徒在印度殉難
2. 於七月三日將聖多默的遺體由印度送到依多撒城

現在全球教會以七月三日為聖多默日,這正是於三世紀初,聖多默的遺體由印度送往依多撒城的日子。有一位基督教的博士Buchnan經過多年研究有關聖多默宗徒的行實,最後的結論說:「我們有足夠的証明聖多默宗徒是死在印度,尤如証明聖伯多祿宗徒在羅馬死一樣。」

聖多默手骨

聖多默手骨

關於聖多默去印度在東方的景教有這樣的記載:「耶穌派遣伯多祿在羅馬成最高的牧首,同樣,多默在印度與伯多祿在羅馬一樣。」而聖多默之十字架(Cross of St. Thomas)和景教之十字架(Nestorian Cross)很相似,可以推斷由聖多默的門徒成立的敘利亞教會和中國的景教是有接觸的。而依多撒城的主教其後成為負責亞洲地區的總主教,他更有權派遣主教到印度服務,兩地教會更時有往還。基於以上種種的歷史背景和證據,我們再沒有理由去懷疑聖多默在印度傳福音並在印度去世的事實。

多默山頂上的大十字架

多默山頂上的大十字架

二. 多默在印度
多默在印度傳教已是一個不可置疑的事實,但因年代久遠,詳細的史實不多,我們只有從當地教會的流傳,信眾的表現和有限的歷史考究,重整出昔日多默的行蹤。

I. 在古吉
1. 上岸
相傳多默是在公元52年左右,從Arabian Sea進入印度的西岸Kerala,再沿Periyar River逆流而上,在Kodungalloor (Cranganore)上岸,在那兒開始了東方的傳教工作。今日在這渡口,樹立了一個牌樓,以作紀念。渡口的對面,建有一座宏偉的聖堂(The Marthoma Pontifical Shrine at Azhicode),聖堂左右建有兩個半月型的迴廊,是以羅馬聖伯多祿大殿為藍本,廊頲頂樹立了十二宗徒及多位聖人聖女的石像。聖堂的前方,立有多默認主的石像,昔日耶穌的話:「伸過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膀…(若20:27)」仍不斷響於遊人的耳畔。迴廊後,聖堂的牆上繪有多默上岸的立體壁畫,入口的門頂,更有多默從以色列傳教到印度的路線圖。

聖堂呈長方型,佈置簡單,前端設有祭台,祭台旁是一尊多默像,多默一手執工尺,一手執長矛,以示他工匠出身且被長矛刺殺殉難。

全座聖堂最吸引人,也是最神聖的地方是祭台後的小房間,內裡供奉了多默右手臂的臂骨—探過耶穌肋膀的手。聖觸放在正中的玻璃盒內,玻璃盒外包有金屬匣,匣上鑲有多默的十字架及蓮花座,兩旁飾有一對孔雀。小房間與祭台間以玻璃牆及鐵柵分隔,當鐵柵打開,便可與聖堂相連,倘若關上,又自成一閣,成了祈禱的好地方。
2. Malayattur
距 Kodungalloor 四十公里的Malayattur 相傳是多默當時生活及傳教的地方,鎮內的聖多默堂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是一座木建的聖堂,面積不算大,祭台後有多默探耶穌肋膀像及喜歡五迎端的壁畫,祭台頂的天花繒有天主光榮聖母的壁畫,旁邊還有耶穌聖心及多默的祭台。

每年復活節後的首主,,朝聖者都會上聖多默山(St. Thomas’ Mountain)朝聖,在上山上的入口處,先有一建在大石上的多默像,多默面向城市,一手拿矛,一手拿著書卷,上面寫著:「我主,我的天主!(若20:28)」像降福當地的居民,也像提醒他們信德的重要。

上山的路由平坦漸變崎嶇,部份更需要攀石而上,但這無阻朝聖者的熱誠,每年差不多有四百萬信眾上山朝聖山的中段立有耶穌的十四處苦路圖,供信眾懷著祈禱的心上路,部份苦路旁本建有石階,但因年月久遠,有很多階級已破損不全。大約一小時的行程,便可到達山頂,幾座不具特色的小屋,表達了信眾對多默的尊崇及信服。

多默山上的多默像

多默山上的多默像

正中的小房是一座木建的小聖堂,祭台後飾有多默認主的聖像,旁邊還有聖母和若瑟相陪。

聖堂對面的小房是供奉了一個金碧輝煌的大十字架,相傳是多默令當地人信服他的一項聖蹟。房頂的壁畫繒有耶穌的苦難及多默在印度傳教的事宜,今日十字架的燦爛正代表著多默在此地傳教的成就。沿著小房子向下走,可見一塊黑坳的石頭,石上依稀可見兩個腳印,傳言這是昔日多默留下的,不論是否多默留下的足印,但他的足跡已遍佈此地,也刻在信徒的心中。

II.在馬德拉斯
1.小山峰
聖多默到印度二十年後,從Cranganore到馬德拉斯傳教。今日馬德拉斯有三個與聖多默有關的重要地方:第一個是在海拔八十呎高的山丘上,這就是著名的小山峰(Little Mount),根據傳統的說法,當時的統治者Mahadevan 王身邊的朝臣想殺害多默,為躲避迫害,多默便藏身於小山峰的樹林裡,林中的山洞正好為他提供了理想的藏身所。山洞大概長十六呎,寬十五呎高,不超過七呎,一道狹窄的進口;在洞口的對面,有一個約二呎半的天然開口,相傳這個開口是多默的逃生之門,當他的敵人知道他的藏身處便前來捕捉,他就是由這個開口逃出去了,多默能從這個狹小的洞口逃生已是一個奇,而更令人驚訝的,是開口頂上的石頭留有他的手指印。

今日昏暗的洞內已有電燈照明,洞的最後面,有一個祭台,祭台上豎立著多默的像,底下有一段拉丁文:「多默,因為你看見了我,才相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若20:29)」

大概由一五五一年開始,人們開始修建小山峰以便朝聖者前來朝聖,葡萄牙人建了舊聖堂,(Our lady of Health),將山洞連接起來,因此可以從聖堂祭台的左側進入山洞。祭台的另一邊有幾塊大石,其中一塊石上刻有一個十字架,一般相信這個十字架是多默親手刻的,他經常在這兒舉行彌撤及祈禱。

在石旁有一道頗寬的裂縫,大概有五至六呎深,這就是多默噴泉。相傳當多默在小山峰時,有大批信眾從遠道而來,聽他講道,因為山上沒有水,信眾深受口渴的煎熬仍不願離去,多默被信眾的熱誠感動了,他跪在山峰的最頂端祈禱,然後以手扙擊石,立刻一股清徹的泉水從石間冒出來,病人喝了病也得到痊癒。

葡萄牙的耶穌會教士曾在十六世紀時在噴泉及十字架上起了一座聖堂,名為復活教堂(Church of Resurrection),不過這座教堂今日已不存在。現在神父住的那座古老建築物,是跟復活教堂一起建造的。

由於舊教堂不足容納所有的教友,所以折拆毀了另建一座圓形的聖堂,教堂圓形的設計令教友一覽無遺地看到祭台,可以更投入參與聖事,接近天主。而教堂中央的部份凸起,令光線更充足,通風更好。教堂頂端有一個巨大的十字,從遠處就能看到這個明顯的標誌。

經過人工的修整和建造,小山峰的景觀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變化,不過,一切和多默有密切聯系的遺跡都盡量原封不動地保留下,這些古老又神聖的遺跡驅使信眾重溫多默當年的行蹤。每年復活節後的第四個星期日(善牧主日)就是特定的膽禮日,信眾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這個節日。

2. 聖多默山—殉道之處
聖多默山是多默宗徒殉道的地方,亦叫做大山峰(Big Mount)座落於東海岸,海拔三百呎高,可以俯瞰Bengal海灣,離小山峰只有兩哩,山的東面非常陡峭,而西面的斜度則遂漸平緩下來。

多默從小山峰的山洞方式逃走後便來到這座山上,究竟多默在這裡躲藏了多久,沒有人能知道。關於多默的死亡,一般認為是他在祈禱時,被Mahadevan王的朝臣派來的暗殺者從後面用長矛刺死的。他當時跪在一塊石前祈禱,石頭上面有他自己鑿刻的十字架。他被刺後,跌倒在石上,並且用手摟抱著十字架,他的血染紅了這個十字架及周圍的地方。

今日在這遺趾上建了一座小聖堂,祭台上安放了這個血十字架,傳言這個十字架在一五五一年至一七零四年間,每年的十二月十八日都會流出血來。祭台上放了一幅聖母抱子的聖像,傳言這幅聖像是福音作者—聖路加所繒,由多默從以色列帶來的,雖然年代久遠,但色彩依然,教人肅然起敬。祭台左邊供奉了多默的聖觸,提醒人們多默為傳教而殉道,信眾們應積極效法,努力傳教。在教堂的牆上掛有十二宗徒及多位聖人聖女的畫像,告訴人們傳教是艱巨的,但卻不孤獨。

多默墳墓入口

多默墳墓入口

3. 多默墓
多默死後曾葬於馬德拉斯的Mylapore (San Thome),其後被發掘出來,轉到敘利亞的依多撤Edessa城,最後轉到意大利的Ortona。今日在多默的墓上建希有一座宏偉的歌德式聖堂,主祭台就在墓上。祭台前有階級通往墓內,墓中安放了多默的聖髑及一些本來在墓中的石柱。

祭台後有一個很大的復活耶穌像,耶穌站在蓮花托上,旁邊有兩隻孔雀相伴,孔雀在初期教會作為復活的記號,而蓮花與孔雀又是印度文化的特色,而耶穌像後以多默認主為主題的花玻璃,卻是西方聖堂常見的,可見這座聖堂正融合了東西文化,也顯出教會本地化的特色。

聖堂後有一座博物館,展示了當地與多默有關的事物,舊教堂的遺跡。從羅列的物品中,可見當地人對聖多默的尊祟及欽敬。

多默曾因不信基督的復活而受到耶穌親自的教誨,叫他做個有信德的人,繼後他便勇於傳教,把基督的福音,自己的經歷傳到東方來,為亞洲打開信仰的大門,為千萬人帶來救恩,最後更客死異鄉,為信仰而殉道。他的經歷教訓我們信德的重要。 「我主,我的天主!」不但是多默認主的話,也應是信眾常存於心中的話,願我們效法多默勇於開創的精神,不怕艱辛,把福音繼續傳揚開去,讓更多人得著救恩。

多默宗徒在印度殉道

多默宗徒在印度殉道

天主教聖多默宗徒堂   St. Thomas the Apostle Catholic Church

地址: 香港新界青衣青綠街5號

電話: (852) 2432-2933

傳真: (852) 2436-4772

電郵: office@stthomaschurch.org.hk

辦公時間: 09:00 AM - 01:00 PM,  02:00 PM - 05:30 PM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tthomaschurch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GV7mnEhD1XQHeHIO31JZA

版權所有